——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训解读
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是一个刚刚成立半年的学校,成立伊始,就确立了“省内一流,国内先进,特色鲜明”为主旨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战略规划,正式确立了我校的校训和办学指导思想,一个全新的校园文化建设帷幕正式拉开。
一、校训概述
校训是学校制定的,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,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: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,增强荣誉感、使命感、责任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
校训乃一校文化之魂,道德之魄。校训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,简洁形象地表达出学校的指导思想、教育目标、学校特色和精神风貌。校训是一种文化,一种教育思想,它将长久激励和慰勉在这个环境中工作过的先生和学子们,它犹如一盏明灯,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。
校训是校风学风的集中体现,是对所属师生的道德规范,是培养文明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准则。了解校训,可以直接触摸到该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。
校训文化建设可以从其特性着手,把握中职学校校训文化现状,并从入人心、重德行、精技能、促特色四个方面循序渐进,使中职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。
二、校训的提出
将“德技兼修 ,知行并进”作为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训,是形势使然。今天的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由原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、滁州交通技工学校、滁州市农机校三校合并而成,原先的三校分属不同部门主管,其办学宗旨、办学理念、办学模式、管理体制不尽相同,合并后,学校依据对原三校特色目标定位和逾期愿景,积极开展提炼、总结精辟而科学的校训工作,历时两个多月,全校动员,集思广益,发扬民主,凝聚了全校师生的智慧,听取了校内外各方意见,为校训的准确性、可行性、科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征集过程中共收到22件稿件,经评委会评审出5件入围作品,最终经校长办公会确定,推出了人本、科学、准确、特色的校训——“德技兼修 知行并进”。
三、 校训的内涵
“德”一词最早出自《周易》中的卜辞,意思是以德育人利物,现指以崇高的道德、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。“德”作为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,要求人人在做人处世时,要有高尚的道德,以公正、忠诚来维系,“德”者涵盖两层含义,一为公德,以职业道德、社会品德、家庭美德为载体;二为个人道德,以仁爱、忠孝、礼仪、廉耻为修身之本。“德”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做人过程中,应以良好的道德为立身之本,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劳动创业者;同时,对教育者本身也提出全新的要求:教育者在以德化育学生时首先应该接受美德的熏陶和教育,即德为人师,行为示范。
“技”一词有“技能、本事、手艺”之意,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。随着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,社会更需要的是一大批懂技术、会操作、能吃苦、守纪律的技能型劳动者。注重技能是职业教育天生的使命,知识不等于能力,知识要转化为能力,最终靠实践。
“德技兼修”意思为:既要修德,也要修技。德为先,技随之,先修德,再修技,德要技支撑,技要德提炼。
“知行”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。“知“是指科学知识,“行”是指人的实践,知与行的并进,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,认为知便是行,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,认为行便是知。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,以知为行,知决定行。
四、校训的现实意义
1、开创了学校人文、科学、长期、全面发展的全新的局面。
学校密切联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,尤其注重学校师生的发展定位,在全方位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取舍、去粗取精,正式确立“德技兼修 知行并进”,为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办学训导主题词。
2、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提供了方向定位。
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,必须具备“德技兼修 知行并进”的基本要求,这是每一位职业教育者必须明确的,也是每一位职校生必须明确的。作为教育工作者,要积极主动教育引导, 摆正位置,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可能性,让他们充分利用在职校学习的机会,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;作为受教育者,选择了职业学校,就意味着选择了未来大概的职业发展方向,应该脚踏实地,端正学习态度,改进学习方法,多掌握职业技能,提升关键能力,实事求是的设计自身职业生涯,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应有的准备。
3、为教师职业活动提供了行为准则。
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,不仅需要具备普通教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基本技能,还需要拥有与教育对象、培养目标相吻合的专业职业技能,“德技兼修 知行并进”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,同时也包含着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应该拥有的执业内涵要求,从今往后,教师职业活动都必须围绕“德技兼修 知行并进”来开展并接受检验。
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是一所年青的学校,也是一所充满朝气、大有发展空间的学校。“德技兼修 知行并进”无疑将为这所全新的学校插上翅膀,遨游在职教的蓝天碧海之上。
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
2014年1月13日